查看原文
其他

不“造神”才是对袁隆平的最好纪念

郁风男神 我就是郁风 2021-11-07


文/郁风


今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袁隆平的离世,可谓重于泰山。

他的一生,是多舛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闪耀的一生,是壮阔的一生。


他一生横跨多个年代,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到浮夸跃进的年代,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饥荒年代,到“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丰收年代。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荒谬年代,到“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理性年代。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田野,献给了科研,献给了理想,献给了事业,献给了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他是勤勉的、简朴的、内敛的,80岁高龄仍旧在试验田里劳作,平日里身着短袖斗笠,不注意看像个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是荣誉满身、广受爱戴的,无需赘述他曾获得多少枚勋章,多少个头衔,仅从他逝世时的各界反应就可见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年轻人纷纷发朋友圈追悼,长沙市民自发走上街头为之送灵……


当然,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觉得袁隆平被无限拔高了,袁隆平的杂交稻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一些人对他进行侮辱咒骂。中国有死者为大的传统,何况还是个值得尊敬的死者,辱骂属实恶毒,质疑也显得有那么些不合时宜。


有人认为中国人能吃饱饭靠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劳动人民能动性的释放。但这种说法否定了科学技术的功效和作用。新技术、新作物当然能增加收成。


所谓康乾盛世的出现,一个原因就是马铃薯、玉米、红薯等高产量作物引入中国,解决了一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在1960年代,水稻亩产在600斤左右,如今提高到900斤,这多出的300斤当然能养活更多人。


但说”袁隆平养活了中国人“也是不完全准确的,“包产到户”政策对人积极性的推动,不同品种优质稻、杂交稻的推广,新型化肥的使用,机械化种植的普及……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粮食的增长。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当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个问题是,有多少人吃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过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恐怕很多人都没有或者不知道。


袁隆平杂交水稻有产量高的优势,但也面临口感一般、抗性不高的诟病。国内被认为口感较好的东北水稻,实际上很多是日本北海道品种。


2014年,袁隆平的“两优0293”在安徽推广种植时,曾出现大面积减产、绝收。原因就是对稻瘟病的抗性不强。同样的气候条件下,其他品种水稻并未得病,一些种植了袁隆平水稻的稻田却颗粒无收。


以致于安徽省农业委员会下属的种子管理总站多次向国家农业部上书,要求重新审定超级稻“两优0293”的种植区域,希望“不再包含我省”。


我国目前种植的水稻,很多并非袁隆平培育的杂交稻,而是其他科学家研究的杂交稻或其他优质稻。


但是,这样并非就有损袁隆平的功绩和努力。正是袁隆平在我国率先提出了杂交水稻概念,才引发了我国对杂交稻的重视研究,其他科学家在袁隆平的基础上培育出了更多新品种,在这点上,袁隆平的影响是无远弗届的。


没有完美的人,也没有完美的水稻,理性、客观、实事求是的认识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才是正确对待这位值得尊敬的科学家的心态。


袁隆平在试验田中培育出了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水稻,但在农民实际种植中,亩产只有500公斤到600公斤。试验田的条件和普通农田还是有着很大区别。


但不代表试验田的研究就没有意义和价值,除了宣传价值之外,这种对更高技术的研究和追求,才使得技术有应用革新的可能。1831年,法拉第造出了第一个发电机模型。英国财政大臣不解的问他:这究竟有什么用呢?


法拉第答:阁下,用不了多久,你就可以对它收税了。


袁隆平对社会的另一个影响,恐怕还是促进了社会尊重科学、尊敬科学家的氛围。


要知道在袁隆平早年那个年代,科学是被随意践踏的,水稻亩产可以达到三万六千斤。袁隆平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只是亩产3000斤,还不到1958年的一个零头。



但在当时那种环境里,没有人敢质疑,没有人敢说尊重科学,唯一质疑的人是彭德怀。他亲自找了块地种水稻,发现无论怎么细心呵护,水稻产量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过亩产700斤。


在当时浮夸风的影响下,已经出现大面积饥荒,彭德怀愤而写下诗句:“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


“我为人民鼓与呼”。彭德怀慷慨写下万言书、痛陈利弊,请求纠正错误。结果大家是知道的,彭德怀被打倒,在迫害中含冤离世。


1961年,饥荒最严重的时候,袁隆平立志用农业科学技术击败饥饿威胁,走上培育杂交水稻的漫漫长路。但后来表明,当时的饥荒并非源于科学技术滞后,而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彭德怀和袁隆平为了国家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这两条路都是正确的,但都有个共通点: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不夸大、不迷信权威。


培育出产量高、口感好、抗性强的水稻仍旧是一条任重道远的长路,科研工作者仍旧在努力,这也是继承袁老的遗志。


在肯定袁老功绩的同时,不骄傲自满,不故步自封,不盲目神化,在尊重科学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这,才是袁隆平这位伟大的科学工作者希望看到的。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